当前位置: 首页 > 防空防灾 > 防护技能
 
核武器、核事故及其防护
编稿时间: 2018-09-06 08:23 来源: 岳阳市人防办  
 

1、什么是核武器?

核武器是利用核反应瞬间释放出的巨大能量起杀伤破坏作用的武器。具有杀伤破坏因素多、程度重、范围广、时间长等特点。按结构原理,可分为原子弹、氢弹和特殊性能核武器;按作战使用范围,分为战略核武器和战术核武器;按配用的武器,分为核导弹、核炸弹、核炮弹、核地雷、核鱼雷和核深水炸弹。

2、核武器的爆炸方式?

核武器的爆炸方式主要有空中爆炸和地面爆炸两种。不同的爆炸方式,其杀伤破坏效果是不同的,外观景象也不同。其共同特点是依次出现闪光、光球、尘柱、蘑菇状烟云,一定范围内还能听到巨大的声响。

空爆主要用于杀伤地面人员,破坏地面目标及工矿、交通枢纽和城市地面建筑等,造成的放射性沾染较轻。

地爆主要用于破坏地下和地面的坚固目标,杀伤人防工程内的人员,并能造成大面积严重的放射性沾染。

3、核武器的杀伤破坏因素有哪几种?

核武器的杀伤破坏因素有光辐射、冲击波、早期核辐射、核电磁脉冲和放射性沾染五种。前四种是在核爆炸最初的几秒之内产生的瞬时杀伤破坏因素,放射性沾染可以持续几个月、几年或更长时间。

4、什么是光辐射?

光辐射又称热辐射,是指爆炸时的闪光及高温火球辐射出来的强光和热。火球中心温度可达几千万度,能放出大量热能,比射到地球上的太阳光要强千万倍。它能灼伤无防护人员和牲畜的皮肤;对眼睛的危害最严重,人观看火球,可能造成视网膜烧伤,闪光可引起光盲;吸入灼热空气可导致呼吸道烧伤。它能使物体熔化、燃烧,形成大面积火灾,造成人员间接损伤,这是核武器的主要危害。

5、什么是冲击波?

冲击波是核爆炸时瞬间形成的高温高压气流。它是核武器的主要杀伤因素,作用时间只有几秒钟。冲击波从爆心以超音速向四面八方传播,能使空气压强突然升高形成超压,使空气迅速流动形成动压,可对人员可造成直接杀伤和间接杀伤。

6、什么是早期核辐射?

早期核辐射是指在核爆炸最初十几秒钟辐射出来的人眼看不见的伽玛射线和中子流。它是核爆炸特有的杀伤破坏因素。早期核辐射接近光速呈直线传播,像X射线那样穿透人体和物体,能穿透几千米厚的空气层。当发现闪光时,人员早已受到射线的照射了。当射线照射到人体,杀死细胞达一定程度时,人员就会得放射病;照射到土壤、食盐、碱、食品和某些金属器具上,会使原本没有放射性的物质产生感生放射性,也能对人员造成伤害。它还能使光学玻璃变暗、胶卷曝光、化学药品失效,并能影响电子仪器的性能。

7、什么是核电磁脉冲其危害是什么?

核电磁脉冲是核爆炸瞬间产生的一种强电磁波。它与自然界雷电十分相似,其强度要大几百倍,作用半径随爆炸高度升高而增大。它能消除计算机的内存储信息,使自动控制系统失灵,无线通讯器材和家用电器受到干扰和破坏,对人员杀伤作用相对较小。

8、什么是放射性沾染其危害有哪些?

在核爆炸的蘑菇状烟云中,存在着大量的放射性物质,这些物质与带到烟云中的地面尘土混合在一起,造成对人员、空气、地面、物资等污染的现象叫放射性沾染。核爆炸时的蘑菇状烟云随风传播,在重力作用下,逐渐沉降到爆心下风方向的地面上,形成不同沾染程度的沾染区。核武器地爆时放射性沾染严重,沾染范围广,持续时间长,伤害途径多。处于沾染区的人员会受到体外照射;染有放射性的空气、食物、水通过口鼻摄入人体从而引起体内照射。放射性沾染对物体没有破坏作用。

9、核武器袭击时有哪些防护方法?

一是利用人防工程防护。听到预先防空警报后,应立即切断电源,关上煤气,熄灭炉火,关闭门窗,放下窗帘,携带个人防护器材和生活必需品,迅速有序地进入人防工程掩蔽。

二是用利地形地物防护。见到核爆炸闪光未能进入人防工程或其它掩蔽场所的室外人员,应立即利用就近地形地物,横向爆心卧倒。地物较小时,应重点防头部,并避开高层建筑及易燃、易爆物品。在开阔地上的人员,应迅速背向爆心卧倒,双手交叉垫于胸下,脸部尽量贴于两臂之间,闭眼、闭口、腹部微收,屏住呼吸。室内人员见到核闪光后,应靠墙根、屋角或在床下、桌下卧倒或蹲下,并注意避开玻璃门窗或高大框架,以防玻璃碎后或重物倒下时造成间接伤害。在汽车上,要立即靠边停车、刹住,人员低头把住车上椅背。

10、在放射性危害地域的防护方法有哪些?

(1)学会识别放射性沾染地域边界标示牌。(2)在放射性沾染区内,尽量垂直于风向快速通过,减少停留时间;不吃、不喝、不吸烟、不坐卧,身体少接触外界物体;做好个人全身防护,戴上面具或口罩;人员行动时尽量拉开距离,走硬地面,少扬灰尘。(3)离开沾染区之前,要在人防专业队员的指导下,在指定地点,拍打灰尘,脱去外层的防护衣罩,并接受专业人员的沾染检查,必要时还要进行全身洗消、换衣及医学观察。(4)居民要根据人防通告选择、控制饮食。

11、什么是核事故?

核电站等核设施,由于技术和责任等原因,造成放射性物质泄漏,致使人员受到超过规定限值照射的事件,称为核泄漏事故,简称核事故。

12、核事故与核爆炸造成的放射性危害有何不同?

核事故危害的途径与核爆炸基本相同,其主要特点是:

(1)泄漏物颗粒较小,感生放射性极少。核事故时外泄的放射性物质,主要以烟状或雾状释放到环境中,它比核爆炸时形成的放射性落尘的体积要小得多。

(2)泄漏和沾染时间较长。核爆炸时,弹体中的放射性物质是在爆炸瞬间释放到环境中的。而核事故外泄的放射性物质,是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地释放到环境中去的。如果事故不能及时得到有效控制,则放射性物质的外泄会持续数小时甚至数天时间。

(3)沾染范围较小,程度较轻。核事故泄漏的放射性物质一般会上升到几十米至几百米的高空,并形成烟羽团。然后烟羽团在地面风的作用下向下风方向漂移,这个范围称为烟羽区,其下风边界距离核电站一般不超过5-10千米。因吃、喝引起人、畜得放射性病的下风边界距离一般不超过10-50千米,核事故的沾染范围沾染程度比核爆炸小得多、轻得多。

(4)伤害途径以吸入内照射为主。核泄漏事故的放射性沾染对人员的伤害,主要是由放射性烟羽团的浸没外照射和吸入内照射造成的,特别是放射性碘的吸入内照射,对人员伤害起主要作用。

13、对核事故有哪些防护方法?

当核事故发生时,不惊慌,不盲动,应在统一指挥下,采取有组织的应急防护措施。

(1)禁止人员、车辆进入危险区,防止放射性物质在更大范围内扩散。

(2)人员临时撤离到安全地区,来不及撤离的人员不要外出,要关闭门窗,堵塞通气孔,停止一切户外活动。视情形开窗通风。

(3)做好个人防护和去污,外出要戴口罩、风镜、帽子、面纱巾等。扎好“三口”(领口、袖口、裤脚口),减少暴露部位,免受污染。及时对污染的部位用水和肥皂清洗,减少放射性物质对人体的照射伤害。

(4)服用腆片,防止放射性碘在人体甲状腺汇集。

(5)做好对食品和饮水的管理。在受污染前,应及时把放在室外的食品收藏到室内,水井口要用塑料布等包扎好后再加盖。对可能污染的食品和饮用水,须经卫生监测部门测量,确定合格后,方可食用。

由于核泄漏地域放射性降低的速度比核爆炸放射性沾染速度慢,所以在核泄漏地域吃防辐射药很有效,疏散比掩蔽的防护效果更好一些。

14、如何消除放射性沾染?

衣服:自己或相互拍打和抖动。要领是小心解开“三口”,脱下外罩衣裤,不摘面具,人员背风而立,抓住受沾染服装的两肩或裤腰,上提要轻,下甩要重,用力向下抖动。然后挂在树上,按照自上而下,先外后里的顺序拍打。

靴子:用抹布或旧衣服蘸水擦试,用刷子刷,胶鞋可以用水洗。

面具:可用蘸肥皂水的棉球擦拭其外面。消除完毕后摘下面具、手套。

人员皮肤受沾染后,要尽快洗消。头、颈部要用清水和肥皂进行擦拭,还要清洗鼻腔、漱口、擦洗耳窝。条件允许时,严重沾染的人员,应利用肥皂、洗涤剂等进行全身淋浴。无水时,可用干净毛巾、沙布等干擦,从上到下,顺一个方向进行。擦拭一次将毛巾、纱布翻一次,防止已消除部位被重新沾染。误食了受沾染的食物和水时,可遵医嘱尽快采取催吐、洗胃、利尿等消除方法。对被沾染道路、地面的消除可视具体情况,采用铲除、铺盖或用水冲洗等方法。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