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政策解读
 
《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解读
编稿时间: 2015-07-01 11:28 来源: 岳阳市人防办  
 

一、 《决定》出台意义重大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我们的法治建设正处在最好的时代:从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我们用一百年的时间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我们用三十年的时间摸索出了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安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我们用三十多年的时间,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实现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向现代化的转化,我们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未如此之近。我们的法治建设也面临者前所未有的考验: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们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国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任务更加艰巨。法治作为治理国家的方式具有惩恶扬善的双重性,可以指引国家发展方向、凝聚社会力量、保障经济运行、平衡社会利益、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平正义。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代要求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法治的双重属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牢牢抓住并充分运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好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使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实现我们党执政兴邦的最佳选择。总结新中国成立65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执政的历程,应该说,与其它治理方式相比,法治更具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稳定性。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推进党的执政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以依法执政促进和保障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实现我们党的执政兴邦。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要实现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制度是基础,也是保障。而衡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制度健全与否的重要标志就是它的法治体系是否健全。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法制的稳定与国家治乱兴衰息息相关,英国之所以能率先实现资产阶级革命,迅速走上发展之路,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有一部稳定的宪法《英国大宪章》。法国从大革命开始到结束,经历了12部宪法,平均每7年更换1部,正是宪法的频繁废立让法国经历了近一百年动乱。党中央就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部署,一个重要的战略意图就是通过健全社会主义法治,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通过制度来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和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然要求。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依法的基本方式,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依托。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更加注重运用法律的准绳去衡量、引导、规范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确保顺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法治建设不断向前推进的必然结果。正所谓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部署的提出是建立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取得的历史成就的基础上的,是我们党长期重视法治建设的必然结果。从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把依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方略,到1999年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再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要求,依法治国已经成为治国的基本方略。从1997年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提出要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立法目标到201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我们基本实现了有法何依。2004年3月,国务院发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经过10年的建设,法治政府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行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行政权力运行得到有效规范和监督,各级领导干部依法行政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从党的十五大提出推进司法必革到现在,我国司法制度不断完善,司法行为进一步规范,司法监督体系不断健全,司法为民的意识已经树立,司法公信力显著提高。从1985年起,我们连续实施了六个五年普法规划,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和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环境初步形成。

二、《决定》内涵丰富

(一)一个总目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包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两句话。这两句话是有机整体。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指明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方向和性质,为我们描绘了依法治国的宏伟蓝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指明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工作重点和总抓手,为我们绘制了依法治国的路线图,指出了具体路径。

(二)两大工作布局。一是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三者具有内涵的统一性、目标的一致性、成效的相关性。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依法治国、依法行政是改革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重要途径。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推动政府依法行政是实施依法治国的关键,只有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严格依法行政,才能把依法治国落到实处。二是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三者相互联系、内在统一,是法治建设的三大支柱,缺少任何一个方面,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就无法实现。因此,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必须将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一体建设。

(三)两对主要关系。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力保障。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现代制度文明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柱和重大标志。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明。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只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更好的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才能更好统筹社会力量、规范社会行为、平衡社会利益、化解社会矛盾,才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二是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系。全面依法治国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现实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一总目标实现的关键在于推进国家治理法治化,用法治精神引领国家治理、用法治思维谋划国家治理、用法治实施推动国家治理,保障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这就更需要依靠法治来凝聚改革共识、分担改革风险、巩固改革成果。

(四)五个坚持。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解决的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政治保证问题。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特征,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的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本经验和基本原则。二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解决的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力量源泉问题。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人民当家作主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和目标。法治建设必须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三是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解决的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价值追求问题。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追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要求法律对所有成员一视同仁,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法律的权威,都必须在法律范围内活动,都不得有超越法律的特权。四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依德治国相结合,解决的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精神支撑问题。道德和法律具有天然的联系和共同的价值取向。道德是法律的精神内涵,法律是道德的制度底线。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过程中,必须两条腿走路,既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做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五是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解决的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实践基础问题。法治属于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其服务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从改革发展的需要出发,突出中国特色、时代特色,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五)五大体系。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还要打造五个体系。这五个体系是: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前面四个体系非常明确,第五个完善党内法规体系是第一次提出来。我们党有自己的党章,还有各方面的规定、条例、办法,这是党规、党法。过去党规、党法是党内的,约束党员同志的一些规定。现在我们把它们作为依法治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是非常大的一个变化。因为我们党是执政党,执政党要领导国家,所以执政党的党规、党法就要作为国家法律的一部分。

(六)六大任务三十个方面。第一大任务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这一任务包括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完善立法体制、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加强重点领域立法4个方面。第二大任务是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这一任务包括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全面推进政务公开6个方面。第三大任务是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这一任务包括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优化司法职权配置、推进严格司法、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加强人权司法保障、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6个方面。第四大任务是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这一任务包括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4个方面。第五大任务是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这一任务包括建设高素质法治专门队伍、加强法律服务队伍建设、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3个。第六大任务是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这一任务包括坚持依法执政、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深入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依法保障“一国两制”实践和推进祖国统一、加强涉外法律工作7个方面。

三、立足实际抓好《决定》贯彻落实

《决定》旗帜鲜明的就法治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了回答,指明了依法治国的方向;全面查摆了我国法治建设领域的突出问题,并针对问题开出了药方。我们要按照《决定》的要求和部署,对症下药,解决人防法治建设中人防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办事观念不强、能力不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执法队伍素质偏低等突出问题,推动人防依法行政和行政执法工作不断进步。

(一)大力提升人防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人防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是推动人防法治建设的组织者和实践者。人防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有没有树立牢固的法治观念,能不能自觉在法治轨道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能不能运用法治方式化解人防发展中的矛盾、推动人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是影响人防法治建设和事业发展的根本因素。现实中,部分人防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办事观念不强、能力不足,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管理人防事务的水平不高,把人防法治建设放在嘴上、贴在墙上。单位的依法行政、行政执法等工作成了摆设,人防的各项法规政策无法真正落到实处,人防法治的保障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要加强法治学习培训。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不仅要学人防法律法规,而且要多学点法的原理、价值、精神。通过学习知道法律授予了什么权力、权力行使的原则、程序和界限。加强对干部的教育培训,帮助广大干部切实提高法治思维水平和能力。要重视法治实践。法治思维的养成特别是能力的提高,关键靠实践。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在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时,要首先想到按法律办事。同时要注意剖析个案,总结经验教训,工作中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坚持奖惩并举,真正使依法办事能力成为一种硬指标、硬要求、硬约束。把领导干部遵守法律、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办事的情况作为年度考核、任用考察的重要内容,作为干部提拔晋升、奖优罚劣的重要依据。

(二)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从前一段执法检查的情况看,以文件形式降低易地建设费征收标准,以会议纪要等形式减、免易地建设费,恶意规避人防建收义务等严重违反人防法律法规的现象依然存在。要有效遏制违反人防法律法规的行为,必须狠抓行政执法工作。

一是加大执法力度。要突出重点,对于违法减免易地建设费和恶意逃避人防建收义务的严重违法行为,坚持出重拳、下重手,坚决遏制这类行为的发生。要创新执法机制,增强执法效果,完善行政执法和法院司法衔接机制,通过非诉强制执行、涉嫌犯罪及时移送等手段,借助司法强制力和刑罚威慑力,确保人防义务的落实,树立人防法律法规的权威。要坚持防治并举,充分发挥前置审批作用,强化源头监管,防止违反人防法律法规行为的发生;建立健全日常的执法巡查制度,防微杜渐,不给违法行为留下生存的空间和扩大的机会。

二是规范执法行为。要规范执法流程,按照标准化、流程化、精细化要求,重点围绕工程审批、行政处罚、行政征收,对执法具体环节和有关程序作出具体规定,不断严密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行为,堵塞执法漏洞。要加强执法管理,建立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特别是要加强对执法台账和法律文书的制作、使用、管理,强化对立案、监督检查、调查取证、行政决定等行政执法活动全过程的跟踪,确保所有执法工作都有据可查。

三是强化执法监督。要严格执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法制部门要围绕决定的主体是否合法、程序是否正当、适用法律是否准确等进行审核,未经法制审核或者审核未通过的,不得作出决定。要落实执法责任制。进一步完善执法责任追究机制,全面落实错案追究制度,确保执法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执法问题,都能够被及时发现、及时纠正、及时追究,切实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

四是做到公正文明执法。要教育引导广大执法人员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进一步增强严格依法履行职责的观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自觉抵御权力、关系、人情、利益等各种因素的侵蚀和干扰,让行政相对人从每一项执法活动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要文明执法,正确处理严格执法与文明执法的关系,既要严格执法、不枉不纵,又要改进执法方式,理性文明执法,强化实体规范、程序规范,注重语言规范、行为规范,努力做到融法、理、情于一体,坚持以法为据、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积极争取当事人的理解和支持,力求实现执法效果最大化。

(三)全面提升执法人员的法律素养和执法能力。人防法规政策能否真正落到实处,人防执法能不能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关键有赖于人防执法人员的法律素养和执法能力。要高度重视、大力加强执法队伍素质能力建设,加强对执法人员任职前法律知识考查和依法行政能力测试,将是否遵守法律、能否依法办事作为考察执法人员的重要依据。要健全执法人员岗位培训制度,定期组织开展行政执法人员通用法律知识、专门法律知识培训和执法技能专题培训,使广大执法人员熟练掌握执法依据、执法流程,不断提升执法素养和执法水平。要严格实行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规范和倒逼广大执法人员积极学法、规范执法,努力使广大执法人员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的良好习惯。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